息烽,反動派罪惡的集中營
清晨6點半鐘,我們一行35人乘坐的豪華大巴從縣城出發(fā),向此行的第一站——息烽駛去。
五月的季節(jié),晨風格外清爽,路邊的山坡植被是剛吐出的嫩綠,新鮮得耀眼,清爽的晨風里彌漫著濃郁的草葉香味,浸透著我激動的心脾,新綠的山坡,美麗的村莊和小城從車窗旁一閃而過,前面迎來的是又一片片新綠,又一個個美麗的村莊和小城。
我為路旁接踵而來的美景面興奮,也為一片片美景的一閃即逝而嘆息。我想在每一片美景里駐足一番,留下幾張永久的紀念,但時間和車程不容我多想,依然沿著一條寬闊的油路向前飛奔。
車廂里,說笑聲不斷,歌聲也此伏彼起。大家似乎都在為剛從呆板而又緊張的工作氛圍中暫時得到解救、放松而高興。盡管今天早上比平時起早了兩個小時,但都像早就睡眠充足了似的,一個個精神煥發(fā),興味盎然。
熱鬧中,大巴在墨沖路段拐上高速,加速奔省城方向行駛,我們真真切切地融入一幅幅現(xiàn)代化的畫境里。雙向六車道的高速公路如一條彩帶從我們腳底下和身邊飄過,更大更美的城鎮(zhèn)和工廠從我們身邊閃過,前人夢想的人間天堂,如此真實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我的心在跳動著,激情在燃燒著,在這詩和畫的意境里,我樂得忘乎所以了。
在省城貴陽外環(huán)路上的一個服務站,大巴剎了一腳,導游上來了。
導游性王,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姑娘,她肩背一只脹鼓鼓的旅行包,腰上撇著一個小小的擴音器,微笑的表情,委婉的問候語,首先給我們一個溫柔、親切的印象。
王導站在司機旁邊,面向我們,開始了她的工作:
“歡迎各位到我們遵義來旅游,從現(xiàn)在起,您們叫我小王就行了。我們此行的第一站是息烽集中營……”
她那標準的普通話,背得滾瓜爛熟但運用得非常巧妙的解說詞,并沒有得到我們的喝彩。相反,在她的解說下,我們一路而來漸激漸濃的游興被她的一通講述一掃而光,我的心似乎從現(xiàn)實的人間天堂一下子墜入地獄。
息烽集中營,位于距息烽縣城關6公里的陽朗壩,面積約兩平方公里,設監(jiān)獄8棟43間,建于1938年11月。其前身是國民黨在南京陸軍監(jiān)獄在此設立的秘密監(jiān)獄。集中營分為兩部分,即陽朗壩本部和東北約7.5公里的玄天洞囚禁處。1997年5月,作為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息烽集中營是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一大罪證,用來關押中共黨人和愛國進步人士,與重慶白公館、渣滓洞監(jiān)獄、江西上饒集中營同為抗戰(zhàn)期間國民黨設立的三大集中營。
為了掩蓋自己的丑惡嘴臉,國民黨在息烽集中營對外掛的牌子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息烽行轅”,實際上是秘密殘害和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抗日志士的“新監(jiān)”或“大學”,而重慶白公館、渣滓洞監(jiān)獄和望門龍看守所則分別稱為“中學”和“小學”。
到了,從貴陽到息烽的118公里高速行駛,我的心卻一直在沉重的懸掉著。下車后,我和心情同樣沉重的同伴們一路走進了四面崇山峻嶺、古樹參天的息烽集中營。導游小王先帶我們?nèi)⒂^那八棟監(jiān)獄。這八棟監(jiān)獄是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個字來命名的。即是:“忠齋”、“孝齋”、“仁齋”、“愛齋”、“信齋”、“義齋”、“和齋”、和“平齋”。除了“義齋”關押的是“女囚”外,其余七棟關押的都是“男囚”。
息烽集中營之所以稱之為“大學”,是因為關押的是從全國各地押來的“重大要犯”。這里的“學位”還不僅僅是“大學”,還有一個更高的“學位”,那就是“留學”。
何謂“留學”?那就是處死的黑話。息烽集中營從1938年11月建立到1946年7月撤銷,先后關押了1200多人,被秘密處決和折磨致死的就有600多人,我所知道的羅世文、楊虎誠、馬寅初等曾被囚禁于此。
八棟監(jiān)房各為一院,每院都有又高又厚的石墻圍著,院內(nèi)監(jiān)房數(shù)目不等,有五六間的,有兩三間的,大都是用厚實的木板圍成。院子中間有約二三百平方米的壩子,那便是“囚犯”們放風的地方。
觸摸一間間牢房的板壁,輕踏一塊塊鋪地的青磚,那衣衫襤褸、骨瘦如柴、滿身血污與傷痕的先烈們仿佛再現(xiàn)于眼前。我仿佛聽到了他們的腳鐐在地磚上拖動的聲響;仿佛聽到了他們“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呼聲,還有女囚們凄涼但卻又充滿向往的歌聲。我甚至聽到了小蘿卜頭臨死前的那一聲喊叫……
從最后一棟監(jiān)房出來,我不由自主地向周圍的草地和山坡望望,卻不見一冢一碑。小王說,先烈們的遺骨是近年才從貓洞里挖出來的,這些遺骨已被集中掩埋在一塊美麗的地方,并立好了紀念碑。
貓洞——息烽集中營刑訊處。
沿著一條一米寬的小道往上,拐兩個彎兒,便看見了貓洞的外景。
一層與地面傾斜成30度角的斷崖下面是一排木柵欄,成三角形的洞口隱藏在柵欄后面。走到柵欄邊上往下看,才看清洞內(nèi)的情形。只見一段剛出土的石級從柵欄邊向洞底延伸,約二十級,石級底下是一塊剛平整的地面,約100平方米,像一個院子。院子中間擺放著兩組刑具,有火爐、烙鐵、大鐵鉗、插釬等類。旁邊是一個結構與單杠相同的架子,兩根立柱和橫梁均由粗木頭構成。橫梁上還吊著兩棵又粗又大的生著黃銹的鐵鏈。
與刑具相對的一角是一張四腳三屜的辦公桌,桌上放著一部銹跡斑斑的搖柄電話。辦公桌左邊往里,又一道牢實的木柵欄,里面黑森森的,什么也看不見。那里便是所謂“留學”的地方。
導游含著眼淚說:“囚犯”們被國民黨反動派帶到這里受到嚴刑拷打致死,或直接被拉到這里處死之后,就被丟進內(nèi)洞里。反動派們?yōu)榱搜谏w自己的罪行,從很遠的地方拉來粘土將先烈們的尸體掩埋。近年來,政府派人不斷從洞里挖出了錚錚白骨……
國民黨反動派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想盡了各種辦法,用盡了各種手段。但是,他們的殘酷終究撲滅不了革命的烈火?谷兆罱K取得了勝利,國民黨反動派終究被打倒。
因為先烈們用他們的生命捍衛(wèi)了民族的尊嚴,用鮮血染紅了大地,如今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才會如此肥沃,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才會如此輝煌。
走出集中營大門,我看見息烽集中營雕塑建在大門外面的山坡上。遠處山頂上的崗樓依稀可見。但那些崗樓所襯托的已經(jīng)不再是反動派的權威與殘酷,而是現(xiàn)代人對先烈們的感恩的象征,是現(xiàn)代人間天堂似的生活下,人們意識的綜合體現(xiàn)。
烽火熄了,但先烈不息,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遵義,紅色旅游的王國
在息烽集中營吃好中飯,我們帶著對革命先烈的無比懷念與崇敬,乘車向遵義出發(fā)。
烈日當空中,氣溫灼熱,司機命令把所有的車窗都關嚴。他打開空調(diào),涼爽的風立刻從頭頂上的氣孔里吹下來,把我們的頭發(fā)吹得飄立起來。涼風穿過胸前和肩背,我感覺是格外的舒服,方才從酒店來到車上那一段路上攬下的酷熱與無奈,頃刻之間煙消云散了。
依然是高速公路,大巴又以時速100多公里的速度向前飛奔。從車窗兩旁掠去的,依然是一幅幅現(xiàn)實的人間天堂美景。
有言道:去貴州旅游,要具備“四得”,即“吃得”、“坐得”、“喝得”和“憋得”!俺缘谩,意思是貴州的山珍海味相當豐富,任你敞開肚皮盡情地吃;“坐得”,指貴州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坐車時間長,素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之稱;“喝得”指的是貴州的酒淳香味長,一醉三天;面“憋得”則是指貴州不僅路長,交通設施也相當落后,沿途服務站少,太不方便,有時一泡尿要憋幾個小時,要是憋不住的話,就只好在車上“唱山歌”了。
關于“吃得”和“喝得”這兩得,無疑是外來客人對我們貴州的贊譽,而“坐得”和“憋得”這兩得,則是對貴州交通及交通附屬設施都非常落后的巧妙概括。
不過,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記得二十年前我去貴陽,從縣城坐車要坐十多個小時才到達,路途中耗費掉的時間不說,單是那一路的巔跛與憋忍,真叫人飽受煎熬。而今,貴州的公路交通網(wǎng)絡已初具規(guī)模,沿途的交通附屬設施也建設得差不多了,從縣城到貴陽,全程只不過兩個多小時。高速公路縮短了城鄉(xiāng)、城鎮(zhèn)之間的距離,加上沿途的附屬設施,大大地給來往游客提供了便利,只要是身體健康的人,就無所謂坐得坐不得,也無所謂憋得憋不得了。
遵義,是我們此行的第二站,也是我一生中最想去的地方。遵義,中國紅色旅游的勝地。我對紅色遵義仰慕已久,多少年的夙愿,今天終于達成。
大巴還在勻速前進,亮麗的風景撲面而來。導游小王的解說如耳旁風從我耳際飄過,我的心早已飛到了遵義,飛到那決定中國工農(nóng)紅軍命運的地方。
遵義市位于貴州省北部,屬黔北地區(qū)的一大重鎮(zhèn),是貴州的第二大城市,距省城貴陽155公里,東面與本省銅仁地區(qū)和黔東南自治州接壤,西面與四川省交界,是川黔公路的必經(jīng)之地。全市面積約30762平方公里,占貴州總面積的17.46%,市內(nèi)東西綿延247.5公里,南北相距232.5公里。市內(nèi)地形的主要骨架是大婁山山脈,此山脈西起畢節(jié)地區(qū),東北延伸至四川境內(nèi)。
遵義的地理位置因川黔公路必經(jīng)之大婁山山脈的險峻而愈顯重要。
“奪得婁山天險,直下遵義月明。鏖戰(zhàn)竟日老鴉嶺,援敵兩師喪盡。 長征首獲全勝,轉戰(zhàn)歷數(shù)艱辛。歡聲動地如雷鳴,遠望萬山縱橫!
這是張愛萍將軍的一首詞《西江月·遵義大捷》中的詞句,作于1935年2月。
1935年1月中旬,到達貴州遵義地區(qū)的紅一方面軍,計劃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匯師。1月29日,擊敗堵截之敵,迅速西渡赤水(一渡赤水),尋機渡江北上。此時,敵兵封鎖長江,紅軍遂暫緩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到兵力空虛的川、黔、滇邊境作戰(zhàn)。當紅軍進入川、滇、黔邊境后,敵調(diào)湘軍薛岳兵團及滇黔敵軍在龍云指揮下由東向西壓來,企圖配合江防部隊殲滅紅軍。因此,2月18至21日,中央紅軍全部東渡赤水(二渡赤水),回師黔北,川敵三個旅由云南東北部的扎西向東追去,黔敵也急調(diào)遵義及其附近的部隊趕向婁山關、桐梓支援,吳奇?zhèn)タv隊第59和第93兩師由黔西、貴陽地區(qū)向遵義開進,妄圖阻止并圍殲紅軍于婁山關或遵義以北地區(qū)。2月24日,紅一軍團攻占桐梓。25日,紅五、紅九軍團在桐梓以北地區(qū)阻擊援黔之川敵,紅三軍團一舉攻占婁山關,殲敵一部。26日,紅軍主力在婁山關及其以南擊潰王家烈的部隊,攻占板橋,殘敵向向遵義逃跑。27日,紅1、紅3軍團乘勝追擊,在遵義以北擊潰黔敵3個團的阻擊,28日凌晨再占遵義,接著于遵義以南忠莊鋪擊破敵吳奇?zhèn)タv隊兩個師的進攻,殲敵59師大部,重創(chuàng)93師。
這次遵義戰(zhàn)役是紅軍在敵情非常嚴峻的情況下,5日之內(nèi)連下桐梓、婁山關和遵義,共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8個團,俘敵3000人,取得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遵義大捷是指紅軍二占遵義所取得的輝煌戰(zhàn)果,而這個輝煌戰(zhàn)果則取決于扭轉紅軍長征危機的遵義會議。我們此行的第二站是遵義,而我們?nèi)プ窳x的首要目的是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
中午兩點鐘,我們到達了遵義,在遵義會議紀念館門前下了車。遺憾的是正逢會址的會議室在維修中,會址大門不能打開,前來參觀旅游的各路團體或個人,只能在會址大門前排隊拍照。時值烈日當空,氣溫悶熱,游客們一個個汗流浹背,但沒有人躲到樹下乘涼或到街旁的小店里小憩,大家都紛紛擠到大門兩排隊等候,輪到自己的團隊拍照,便蜂擁而上,到大門前排班站立,留下一生中難得的一瞬,以作永久性的紀念。
我們照完像,便跟在導游小王身后從會址大門旁邊的一扇小門進去,里面是一塊寬闊的操場,有一支年輕的部隊正在操場中央集合,幾個軍官站在隊伍前面檢閱著,其中一個軍官在大聲地訓話。
操場的四周是來來往往的游客,十幾人或二、三十人的團隊來往如梭,進進出出。小王叫來一位解說員,那位解說員便帶我們對紀念館的其他文物一一進行參觀。我們依次參觀了紅軍司令部作戰(zhàn)室、紅軍總政委周恩來的住室、朱德住室、劉伯承住室、彭德懷、楊尚昆住室、劉紹奇、李卓然住室、紅軍作戰(zhàn)局局長彭雪松住室及孔石權、呂黎平等參謀人員住室、李德、博古(秦邦憲)住室等。
此外,我們還參觀了毛澤東、張聞天、王家祥的住居,瞻仰了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塑像。所耳聞目睹之,對自己來說無疑是受到了一次最深刻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此時此刻,我才真正理解遵義會議對紅軍長征、對中國革命的遠大意義。
我無法想像,如果沒有遵義會議,紅軍長征會走向什么方向,結果又會怎樣;如果沒有遵義會議,中國革命會是一個什么情況。
遵義會議是紅軍一占遵義后召開的。
長征開始后,隨著紅軍作戰(zhàn)屢次失利,特別是湘江戰(zhàn)役的慘重損失,黨和紅軍的許多領導人與廣大干部戰(zhàn)士,從革命戰(zhàn)爭正反兩個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中認識到,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紅軍戰(zhàn)略轉移中遭受的挫折,是因為排斥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領導,貫徹錯誤的軍事指導方針的結果,并強烈要求改換領導,改變軍事路線。這時,中央大部分領導人對于博古、李德、周恩來等三人組成的中央軍事指揮的錯誤問題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見,周恩來、朱德與博古、李德的分歧越來越大。在這種形式下,紅軍攻占遵義后,趁敵人的幾十萬追兵被拋在烏江以東、以南地區(qū)的機會得到了短期的休整。也就是這個時候,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了一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使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治和軍事指揮權得到了獨立與自由,遵義會議沒過幾天,紅軍就取得了長征途中的首次大捷,證實了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才能。
從遵義會議紀念館出來,我們沿著紅軍街步行到橋頭,往紅軍山方向走去,我們要去瞻仰紅軍烈士紀念碑。
紅軍總政治部前的楊柳街熱鬧非凡,戰(zhàn)時的烽火硝煙早已煙消云散,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拂街的楊柳和車水人流的街道,是和平幸福、富裕繁華的現(xiàn)代生活模式。片刻,一座郁郁蔥蔥的山岡出現(xiàn)在眼前,那就是“遵義紅軍烈士陵園”,人稱“紅軍山”的地方。
我們穿過陵園大門前的停車場,入門拾級而上,來到半山腰的紀念碑前,鄧小平同志手書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在殘陽的艷照與青山的襯托下格外耀眼。
仰望烈士紀念碑,心中頓生對烈士們的深切懷念和敬挽之情。因為有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生命和熱血作代價,才換來今天這幸福美滿的日子,先烈們的革命傳統(tǒng)將永遠銘記在我心中。
婁山關,紅軍長征命運轉折的關鍵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如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曾經(jīng)反復誦讀過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一詞,我似乎聞到了濃濃的硝煙味,但卻不曾看見過婁山的真容,也不曾查考過此山的地理及其與紅軍長征的重大關系。古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倍覄t是“不識婁山真面目,只緣未到此山來。”
次日清晨,我們乘車駛出遵義城,掠過董公寺,越過高坪大橋,沒到一小時,便下了高速,沿原川黔公路穿過板橋鎮(zhèn),進入一個長長的峽谷。只見峽谷兩邊危峰兀立,直插云天。林木蔥郁的高山,蜿蜒曲折的公路,不禁使人產(chǎn)生“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慨。山的巍峨與雄峻,使整個峽谷顯得異?膳隆
來到關口下面的停車場,我們又棄車步行,沿一條石級小道向高高的關口爬去。關口上,又一紅軍烈士紀念碑矗立眼前。此碑呈“八一”狀,“八”字的兩邊像兩把鋒利的刺刀直刺向天空,中間鉗著一面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旗幟,那“一”字則橫在紀念碑下,正是整個紀念碑的碑座。碑的背面是一組浮雕,上面雕刻著二十多個紅軍將士,那些紅軍將士們正在以激昂的斗志向前猛沖。
瞻仰過烈士紀念碑,我們便從關口旁邊的山道再往上攀爬。山道之陡,以至于一不小心便會仰倒下來,或者會被前面的人抬起的腳后跟碰著自己的鼻子。上到半山的一個小山峁,只見一顆巨大的崖石上刻著“小尖山戰(zhàn)斗遺址”字樣,那顆刻字的崖石四面是一組戰(zhàn)壕,一個老師正帶著一群著迷彩服裝的學生在崖石前的壕溝里演練。這些學生真像一群勇猛的戰(zhàn)士,在“軍官”口令下整齊地做作相應的動作。
站在戰(zhàn)壕的石堤上回望來路,一條公路夾在又深又長的峽谷中,如一條黑灰色的帶子若隱若現(xiàn),又如一條無聲的小河在峽谷中靜靜的流淌?拷P口約2公里的峽谷及公路上的情形一目了然。往北望去,又一個峽谷從關口下面向北延伸,遠遠地消失在莽莽群山之中,川黔公路穿插其間。接近關口的這一段公路盤旋曲折,如幾個鏈接的“S”旋上關口西側的山背,與南來的盤山公路連接成一條完整的川黔要道。整條川黔公路在婁山關這里被打了幾個折。
婁山關,又名太平關,是大婁山山脈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里,在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北距巴蜀,南距黔桂,為黔北咽喉,是兵家必爭之地。
站在小尖山放眼四望,關上尖峰萬仞,峭壁疊峰直刺蒼穹,不愧為黔北第一要險,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1935年2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殲滅黔軍四個團,攻下婁山關,揭開遵義大捷的序幕,贏得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巨大的勝利,展示了遵義會議的暑光。從此,紅軍戰(zhàn)斗過的婁山關,便成為黔北著名的革命歷史文物、中國的紅色旅游勝地之一。
婁山關載入中國革命史冊,是因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為保證遵義會議勝利召開而進行的由南向北攻克婁山關的戰(zhàn)斗,以及遵義會議后紅軍再次由北向南攻克婁山關的激戰(zhàn),兩次均取得偉大勝利,紅軍的壯舉寫下了光輝的歷史。
下面是關于婁山關戰(zhàn)斗的詳細記載:
1935年1月初,中央紅軍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烏江天險。1月6日,紅軍先頭部隊進入遵義城。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證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新根據(jù)地”,中央軍委決定派紅一軍團第二師四團追殲北竄之黔軍候之但部,攻克婁山關,占領桐梓縣城。命令一下,紅軍政治委員聶榮臻即到遵義城北門四團駐地部署戰(zhàn)斗任務。四團團長耿飚、政委楊成武當即率部北進,在板橋消滅了敵人的前哨排,同時對婁山關敵情進行偵察,決定兵分峽谷路,一路從正面強攻,一路繞關東小道抄襲。1月9日,四團由板橋分道出發(fā),一營長李光順率部下面主攻,以梯隊形式向關口推進,二營為二梯隊集結山腳待命。偵察隊長潘峰率領偵察隊和工兵連從關東側路向敵人側后前進,意在截斷敵后路,并襲撓桐梓縣城。扼守婁山關的敵人,是從烏江防線潰退下來的黔軍第三旅林秀生的兩個團,早已成驚弓之鳥。紅軍尚未攻關,他們就用電話向其軍部求援,敵軍部回令守敵“不準后退半步”,并命其注意警戒關口東邊小路,提防紅軍從側后襲擊桐梓,。時正下雨,紅軍冒雨前進,通訊班戰(zhàn)士在敵人的電話線路上竊聽敵人的電話,知道敵人東側空虛,耿飚團長即命正面暫緩進攻,命令關東側的偵察隊、工兵迅速斷敵退路。通訊班又竊聽到敵人軍部命關上守敵撤退的電話,知道守敵要棄關退守桐梓,正面強攻的部隊即以密集火力,從關南發(fā)動總攻,迅猛殺上婁山關。敵人憑借有利地形妄圖死守關口向北退卻,紅軍冒著槍林彈雨沖入敵陣,志敵人展開了肉搏戰(zhàn),最后占領關口。敵人慌忙向北逃跑,一路丟盔棄甲。四團乘勝追擊,直撲桐梓縣城,打垮敵人,占領縣城。建立了遵義北面防線,為保衛(wèi)遵義革命中心區(qū)的安全和黨中央在遵義召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提供了重要保障。
遵義會議后的1月19日,紅軍按照新制定的作戰(zhàn)計劃分三路揮師北上。1月29日三渡赤水進入川南。但長江防線敵情嚴重,不利于渡江,紅軍又轉入云南扎西,受到川滇敵人的側擊合圍。2月10日,紅軍放棄北渡長江計劃,突然離開扎西東進。2月19日,左右縱隊分別在二朗灘和太平渡渡過赤水河(四渡赤水)。2月14日,紅一軍團復占桐梓,紅軍的突然回師,打亂了蔣介石在黔北的軍事部署。
2月25日早晨,紅一、三軍團及干部團在彭德懷、楊沿昆的指揮下攻打婁山關。一軍團第一團向關東側石炭關迂回,其余各部隨前峰向婁山關挺進。25日上午9時,十三團在向婁山關急進中與王家烈的第六團在紅花園遭遇,敵人且戰(zhàn)且退,敵旅長杜肇華退守關南黑神廟指揮。敵師長柏輝章命令第十團向婁山關右翼增援,令十五團鎮(zhèn)守板橋,防止紅軍從東側抄襲后路,命敵第六團“固守婁山關三日”,掩護從貴陽烏江支援遵義之守敵。紅軍由紅花園進抵關北南溪口。之后,彭雪松率十三團攻關口,十團,一軍團從兩側包抄,斷敵后路。十三團一營攀懸崖進攻制高點點金山。經(jīng)過激烈的肉搏戰(zhàn),打退守敵,攻占點金山高地。敵拼“敢死隊”反撲,“雙槍兵”冒死攻山,紅軍和敵人因此進行了反復的拉鋸戰(zhàn)。下午4時,紅軍發(fā)動第五次沖鋒,占領了婁山關兩側的十多個山頭,突破了敵人的防線,牢牢地控制了關口,迫使敵人退守關神廟。
25日晚,為奪取婁山關戰(zhàn)斗的最后勝利,紅三團十二團從桐梓連夜趕赴婁山關,接替與敵人奮戰(zhàn)一天一夜的十三團一營。張宗遜、黃克誠率紅十團從婁山關東側打擊駐守板橋的敵十五團,鄧國清、張愛萍率紅十一團遠出婁山關西翼,直插高坪大橋,截斷板橋和遵義的聯(lián)系,斷敵退路。
26日清晨,盤踞關南的敵軍集隊向關口發(fā)起沖鋒,敵六團也蜂擁攻關,企圖奪回點金山高地。紅十二團居高臨下,擊潰了敵人多次反撲,敵人多次向婁山關猛攻,紅軍采用正面出擊,左右迂回包抄,將敵人打退,占領關口。在關口至板橋一線,殲滅、擊潰了敵人四個團,漫山遍野和公路上擺滿了敵人的尸體、武器、轎子和煙槍。紅軍乘勝追擊,在高坪、董公寺一線又殲敵四個團。
傍晚,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相繼策馬登上婁山關,又先后下馬觀看剛結束戰(zhàn)斗的戰(zhàn)場。毛澤東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再次跨上馬背,眺望板橋方向,大手一揮,口中吟出了“憶秦娥·婁山關”一詞: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如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聆聽導游對婁山關戰(zhàn)斗的講述,再放眼了望蒼茫險峻的關山,我不禁又想起毛澤東的另一首詞:“菩薩蠻·大柏地、”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這難道不也是今日婁山關的真實寫照嗎?
【編輯:黃先兵】
相關新聞
版權所有:西南作家網(wǎng)
國家工業(yè)信息化部備案/許可證:黔ICP備18010760號 貴公網(wǎng)安備52010202002708號
合作支持單位:貴州省青年文學研究會 四川省文學藝術發(fā)展促進會 云南省高原文學研究會 重慶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郵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滿) QQ2群:1042303485